天博探寻乡村旅游明星村的“长红”密码 ——“相约丝博会”全国主流媒体主题采访走进陕西西安袁家村

2023-11-19 17:58

  天博“我们村的业态,不允许有重样的。大家一会亲自感受一下,数百种小吃,家家有不同……”由陕西省委宣传部主办的“相约丝博会 全国主流媒体看陕西”主题采访活动11月15日~20日在西安举行。11月19日下午,来自19个省(区、市)60余家媒体的百余名编辑、记者走进乡村旅游明星村——袁家村,探寻其“长红”背后的成功密码。

  据了解,袁家村是陕西省礼泉县烟霞镇下辖村一个中国传统村落,村域面积0.4平方公里。是陕西省著名的乡村旅游地之一,处在西咸半小时经济圈内。村落选址布局与体量凭借自然,与山水天然相容,表现出与时空的高度和谐与生活环境艺术质量的重视。房舍布局是传统的正南正北,方方正正;街巷也横平竖直,排列有序,而是顺势就势,高低错落,整齐有致。弦板腔皮影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
  2013年8月26日,袁家村被住房城乡建设部、文化部、财政部公布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。

  如今的袁家村创新发展成就斐然、硕果累累,先后荣获国家4A级旅游景区、全国文明村镇、“中国十大最美乡村”“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”“中国十佳小康村”“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村”等荣誉,真正实现了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,探索出了破解“三农”难题、实现乡村振兴的新路径。

  “2022年,袁家村年接待游客量达660万人次,旅游总收入突破10亿元,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5万元以上。今年的旅游人数有望突破1000万!”记者一行,刚走进袁家村,就被村干部公布的一组数据所震撼。走进袁家村,面对熙熙攘攘潮涌般的人流和几乎每家店面前排起的长队,充分证实的村干部的说法:袁家村的魅力无处不在。

  如何实现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?采访中,村干部首先介绍了袁家村的管理运营机制。袁家村在吃得香上下功夫,“前店后厂”“一店一品”还有“挂牌承诺”,把乡里人的“土家饭”做成了城里人的“香饽饽”。在文化“根”上做文章,以关中民俗文化赋能乡村旅游产业,让城里人在这里“寻根回家”、找到乡愁。还要在带农“强”上健全机制。用基本股对集体资产进行改造,集体保留38%,剩余62%股份平均分配到户。选择酸奶、油、辣子等8家经营稳健、收益较好的作坊先行探索股份制改造,经营者自留20%—30%股份、全体村民分享剩余股份、村集体不占股份,保障了全体村民的整体收益。目前,袁家村已建成32家农民股份合作社,实现了“人人是股东、户户有分红”。

  昔日的“空心村”,如今带来无数种关中民俗新体验。从2007年开始发展乡村旅游的袁家村,为什么能火到现在?据袁家村副村长介绍,其实从上世纪70年代起,袁家村先后经历了造田治穷、工业致富、旅游强村三次变革转型。特别是2007年以来,面对发展中面临的新问题,我们的村长一再强调,做工业我们一定做不过专业的,那我们怎样才能走出自己的独特之路,那就是发展自己擅长的领域。于是,该村发挥历史上形成的积淀特色和独特优势,以关中民俗文化为底色打造乡村旅游综合体,让传统“回归”,在推进农旅融合、产旅融合、文旅融合、治旅融合等方面积极探索,走出了一条新时代乡村振兴“袁家村解决方案”。

  极具特色的乡村文化、让人垂涎欲滴的地方美食……行走在袁家村,不仅能彻身感受到浓浓的关中文化,每走一步都让人挪不动脚步的各色小吃让“见过世面”的记者们都禁不住慨叹:这里真的做到了人、景天博、物的完美融合。

  安徽之声记者钱珺陶表示,通过村干部的介绍,了解到袁家村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已经走在改革前沿了,而现在在乡村振兴路上又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。“刚才有几个数字给我印象特别深,村干部说袁家村的原住民只有286人,但是现在已经吸引了3000名~4000名外地人在这里就业创业,今年的旅游人数有望突破1000万,这些数字、这些成功的经验对我们安徽的乡村振兴有很大启发。”

  北京青年报记者宋霞说,“袁家村跟我想象中的农村面貌很不一样,这里更多的是络绎不绝的游客和独特的乡村产业,在平时工作中乡村振兴也是我比较关注的领域,袁家村的发展经验对于我以后的采访工作有很大的启发。”(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王素英)

 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、图片,版权均属安徽商报、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。任何媒体、网站或个人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;已授权的媒体、网站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“来源: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”,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。

  探寻乡村旅游明星村的“长红”密码 ——“相约丝博会”全国主流媒体主题采访走进陕西西安袁家村

  “我们村的业态,不允许有重样的。大家一会亲自感受一下,数百种小吃,家家有不同……”由陕西省委宣传部主办的“相约丝博会 全国主流媒体看陕西”主题采访活动11月15日~20日在西安举行。11月19日下午,来自19个省(区、市)60余家媒体的百余名编辑、记者走进乡村旅游明星村——袁家村,探寻其“长红”背后的成功密码。

  据了解,袁家村是陕西省礼泉县烟霞镇下辖村一个中国传统村落,村域面积0.4平方公里。是陕西省著名的乡村旅游地之一,处在西咸半小时经济圈内。村落选址布局与体量凭借自然,与山水天然相容,表现出与时空的高度和谐与生活环境艺术质量的重视。房舍布局是传统的正南正北,方方正正;街巷也横平竖直,排列有序,而是顺势就势,高低错落,整齐有致。弦板腔皮影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
  2013年8月26日,袁家村被住房城乡建设部、文化部、财政部公布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。

  如今的袁家村创新发展成就斐然、硕果累累,先后荣获国家4A级旅游景区、全国文明村镇、“中国十大最美乡村”“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”“中国十佳小康村”“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村”等荣誉,真正实现了产业兴旺天博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,探索出了破解“三农”难题、实现乡村振兴的新路径。

  “2022年,袁家村年接待游客量达660万人次,旅游总收入突破10亿元,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5万元以上。今年的旅游人数有望突破1000万!”记者一行,刚走进袁家村,就被村干部公布的一组数据所震撼。走进袁家村,面对熙熙攘攘潮涌般的人流和几乎每家店面前排起的长队,充分证实的村干部的说法:袁家村的魅力无处不在。

  如何实现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?采访中,村干部首先介绍了袁家村的管理运营机制。袁家村在吃得香上下功夫,“前店后厂”“一店一品”还有“挂牌承诺”,把乡里人的“土家饭”做成了城里人的“香饽饽”。在文化“根”上做文章,以关中民俗文化赋能乡村旅游产业,让城里人在这里“寻根回家”、找到乡愁。还要在带农“强”上健全机制。用基本股对集体资产进行改造,集体保留38%,剩余62%股份平均分配到户。选择酸奶、油、辣子等8家经营稳健、收益较好的作坊先行探索股份制改造,经营者自留20%—30%股份、全体村民分享剩余股份、村集体不占股份,保障了全体村民的整体收益。目前,袁家村已建成32家农民股份合作社,实现了“人人是股东、户户有分红”。

  昔日的“空心村”,如今带来无数种关中民俗新体验。从2007年开始发展乡村旅游的袁家村,为什么能火到现在?据袁家村副村长介绍,其实从上世纪70年代起,袁家村先后经历了造田治穷、工业致富、旅游强村三次变革转型。特别是2007年以来,面对发展中面临的新问题,我们的村长一再强调,做工业我们一定做不过专业的,那我们怎样才能走出自己的独特之路,那就是发展自己擅长的领域。于是,该村发挥历史上形成的积淀特色和独特优势,以关中民俗文化为底色打造乡村旅游综合体,让传统“回归”,在推进农旅融合、产旅融合、文旅融合、治旅融合等方面积极探索,走出了一条新时代乡村振兴“袁家村解决方案”。

  极具特色的乡村文化、让人垂涎欲滴的地方美食……行走在袁家村,不仅能彻身感受到浓浓的关中文化,每走一步都让人挪不动脚步的各色小吃让“见过世面”的记者们都禁不住慨叹:这里真的做到了人、景、物的完美融合。

  安徽之声记者钱珺陶表示,通过村干部的介绍,了解到袁家村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已经走在改革前沿了,而现在在乡村振兴路上又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。“刚才有几个数字给我印象特别深,村干部说袁家村的原住民只有286人,但是现在已经吸引了3000名~4000名外地人在这里就业创业,今年的旅游人数有望突破1000万,这些数字、这些成功的经验对我们安徽的乡村振兴有很大启发。”

  北京青年报记者宋霞说,“袁家村跟我想象中的农村面貌很不一样,这里更多的是络绎不绝的游客和独特的乡村产业,在平时工作中乡村振兴也是我比较关注的领域,袁家村的发展经验对于我以后的采访工作有很大的启发。”(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王素英)

  “我们村的业态,不允许有重样的。大家一会亲自感受一下,数百种小吃,家家有不同……”由陕西省委宣传部主办的“相约丝博会全国主流媒体看陕西”主题采访活动11月15日~20日在西安举行。11月19日下午,来自19个省(区、市)60余家媒体的百余名编辑、记者走进乡村旅游明星村——袁家村,探寻其“长红”背后的成功密码。